赵三在菜市那边卖得好一点,但也剩了些沿街叫卖,回来到外面巷子口,跟杨树遇上了,两人才结伴回来。
秋月煮了些菜粥,就着卖剩的粗粮馒头当晚饭。
第二日就少做了些。
秋月想了个法子,买了一匹白布,缝了六七个袋子出来。
把馒头包子都装到里面,再放到箩筐里。
看着很干净。
两人都带着布巾,有脏污立刻擦干净。
卖了几日,一挑子馒头饼子在西市都不够卖。不管是东家还是伙计,都爱到杨树这里买。
他们做的馒头,一个就有男人的拳头大小,三文钱两个。
饭量小的吃一个就饱,饭量大的三个能吃到撑。
杨树每日乐呵呵的,卖完一担又回去挑一担出来卖,赵三那边也跟着卖出了名堂。
因为他卖的馒头比别人的分量足,虽是粗粮馒头,但里面掺了细面。
细嚼还有一点点甜味。
每日出摊,不管是旁边的小商贩还是出来采买的管事妇人,都会买来当早点。
有些懒怠做饭的,直接买十几二十个回去,能吃一天,还省了柴火功夫。
因为馒头好卖,就不做包子了。费功夫不说,赚头也少。
自此,几人每日半夜起床。杨树和赵三把面和好,揉成长圆条,用刀切成块。
放到蒸笼上蒸之后,两人的活便算是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