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1916年1月5日,德军攻克了库雷希昂,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英法联军,10日攻陷穆万娜,15日进入瓦斯蒙,因为协约的坚壁清野战术,至16日德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整个库雷希昂战役中,德军歼敌60万人,坦克5044辆,火炮12402门,飞机3029架,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雷希昂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英法联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德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人,损失战车3586辆,火炮3892门,飞机2104架。
在南线,当英法联军12月23日和德军脱离接触时,威廉二世便要求德军立刻发动反攻,但保罗冯兴登堡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德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德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1916年的1月3日,这次作战的代号以普法战争中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贝蒂娜方面军和莱茵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战车。
1月3日凌晨5点,德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英法联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将协约阵地化为焦土。
随后战车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英法士兵无力阻挡德军的前进,德军很快就突破了英法联军的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德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协约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协约的防守异常地顽强,德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协约缠住,进展缓慢。
至1月5日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斯卡博胆切断了协约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歼灭。
但被围英法联军仍拼死抵抗,正是由于他们的顽强抵抗为协约主力从阿布维尔撤往布列日赢得了时间。
在6、7两日,由于德军战车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英法联军,德军的坦战车队和步兵再次重演第三次索姆河战役的情况,已开始脱节了。协约希望抓住德军这个弱点,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德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
此时法尔肯海因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协约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战车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布列日的铁路线,阻止英法联军逃脱。
1月11日,英法联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美国12个精锐补充师,补充了足够的弹药和燃料,霞飞于是开始反攻。
而此时德军的战车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德军对英法联军的进攻未有察觉。
11日晚,德军第1战车集团军的第49战车旅和第17战车团被英法联军围歼,由于德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
12日在英法联军的进攻下,德军被迫后退,随后德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战车军在14日被英法联军包围,并遭到惨败。
战斗到1月17日,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英法联军的反击虽然给德军以重创,但霞飞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德军本来兵力就有限,损失不起,也无力发规模反攻了。
立时近三个月的第四次索姆河大会战结束,不论是同盟国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都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反而双方的来回拉锯战,造成双方军队伤亡惨重,都筋疲力尽了。
虽然德军以较小的伤亡取得了个别战役胜利,但是德国人口少,兵源濒临枯竭,损失几十万军队对德国是个重大的打击。反而协约国方面,虽然损失的兵力比德军多了几十万,但是好在协约国方面的人口众多,尤其是美国大量的炮灰及时的拯救了协约国,在长远的人口消耗战上,协约国无疑是胜利者。
不过,就总体而言,协约国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参战,获得了大量兵源和物资补充。但对同盟国牵制力量最大的沙皇俄国此时却陷入了动荡的国内危机当中。来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列宁正在策划推翻沙俄暴政,因此东线战场上,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暂停攻势,调集精锐回国,同时节省前线开支,用来稳定俄国国民。
这样一来,从1916年开始,协约国在东线战场上基本上没有战事了。沙俄和德国几乎不约而同的停战,这令同盟国在东线的压力骤减,可以抽调更多的兵力赶赴西线,这就抵消了美军加入给西线德奥联军的压力。
同样,在物资补充上,中华帝国重点向同盟国输出军火和战略物资,也抵消了美国给协约国带来的巨大战略物资补充,这使得欧洲战场上再次陷入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422章中华帝国的装甲三剑客三更
第422章中华帝国的装甲三剑客
欧洲爆发大规模坦克大战后,为汲取战场上的坦克大战经验,远在亚洲的中华帝国北苑合成战术训练基地内,一款新型主战战车正在进行高强度测试。
测试场上,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中,只见一辆新型战车高速机动,测试跑道上一片尘土飞扬。忽而在平坦的路面上高速前进,忽而在高低起伏的地面快速前进,越过两米宽的沟堑,半米深的河道,撞开一米厚的砖墙,攀上60度斜坡,在拒马、暗桩、铁丝网等反战车障碍中顺利通过。
这便是中华帝国陆军装备科技研发部立时五年时间研发成功的16式新型战车的试验车。虽然这款战车在光华14年就已经制造出原型试验车了,但是陆军部一再推迟采购,要求科研部根据07和10式战车在倭国和欧洲战场上的表现进行改进缺陷,同时借鉴欧洲索姆河坦克大战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最终拖延到光华十六年才获得正式采购合同,考虑到第一批新型战车在光华十六年交货,因此被陆军命名委员会定型为16式。
有鉴于索姆河坦克大战中,各国坦克高度过高,以至于很容易遭到对火炮直射打击,脆弱的坦克装甲即使是37毫米的滑膛炮也可以轻易击穿。
16式战车在10战车的基础上,高度降低,变得扁平,这样可以降低被敌军坦克火力直射的命中率。
在欧洲战场的实战表明,拥有各种承重轮、诱导轮和拖带轮,并且在承重轮和车体间安装了弹簧悬挂减震系统的战车,里面的作战人员更加能够迅速的适应千变万化的战场,寻找到有利的射击位向敌方坦克攻击。
因此,16式战车参考和吸取了德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