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93(2 / 2)

财色 叨狼 2325 字 2023-10-26

gu903();库尔斯克号拥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有六层楼高,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而且库尔斯克号拥有独特的双壳艇身和九个防水隔舱,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

但是这么一艘超级核潜艇居然就沉没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场危机发展得如此之快,竟使潜艇来不及浮出水面

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更是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但是,这种说法很值得推敲,首先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艇上有两个人来自俄罗斯伊斯兰教地区,其中一人能进入鱼雷舱,他叫加季耶夫。

但是俄罗斯海军详细调查过加季耶夫的背景,他对海军非常忠诚,绝对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

俄罗斯海军认为,库尔斯克号沉没是因为它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

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两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

最近三十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二十五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沉的。

接着,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七天。

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

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

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

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

但后来,北约国家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因为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

英国政府取得了这些重要资料,把它交给地震专家,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它并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

这样一来,北约摆脱了困境,俄罗斯海军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并不是潜艇相撞。

总而言之是众说纷纭,在没有将库尔斯克号打捞起来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这一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不过据说年轻的普京总统为此打算批准一项大胆的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并为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一亿三千万美元的专款。

这让俄罗斯人感到瞠目结舌,要知道现在俄罗斯可是人穷志短,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都不到一亿美元,捞一艘已经沉没无法再利用的核潜艇,就需要一亿三千万美元,这实在是有点儿太夸张了。

所以,很快范无病就接到了普京的电话,总统先生问他是否能够尽快给自己提供一点三亿美元的资助,以便帮助自己绕开财政预算,尽快地操作此事。

“这种事情也行”范无病听了之后也不由得有些诧异,心说外国人还真是不知道客气是啥啊,只是不知道这一次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做抵押或者交换

不过普京回答的也很痛快,“这一次实在是不太好说,抵押或者交换都容易给我造成被动,所以我想最好是无偿的资助,大不了以后找个机会再还这笔人情吧”

范无病挠了挠头,自己跟俄罗斯方面合作的各种投资现在都有非常丰厚的回报,几年下来,投资进去的五百亿美元不但能够回本儿,再多赚两个五百亿美元也是轻轻松松的,为了个把亿美元的事情,影响了大家的感情,确实不值得。

但是他也并不想要这么轻松就让普京把钱给拿走,养成了坏习惯该怎么办呢

于是范无病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这么办也可以,不过你得把打捞库尔斯克号的全程转播权交给我来操作,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你这个要求,我答应了。”普京略微思忖了一下,立刻就同意了。

第九百九十五章转播的问题

范无病见普京如此轻松地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也不觉有些意外。

不过想到西方媒体此时进入俄罗斯的还不是很多,而俄罗斯本地媒体在国内某些敏感事件上的发言权又比较微弱,便比较能够理解这一点了。

可以说,俄罗斯目前的传媒业势力还比较微弱,而俄罗斯政府对于媒体的控制力较强,所以一般而言想要像范无病这样直接能够考虑打捞库尔斯克号的转播权的人确实没有几个,而有实力为普京支付这一笔打捞账单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现在俄罗斯的传媒业,除了政府主导的几家媒体之外,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少数几个金融寡头的控制之中,这些人撑起了俄罗斯传媒业的半边天,甚至已经压倒了政府的声音。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亚历山大列别捷夫,如果没有进入克格勃工作,亚历山大列别捷夫本应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列别捷夫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他的父亲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名深居简出的普通教师,他母亲只相信国家电台宣传的一切,列别捷夫曾经回忆说,当他收到克格勃的征召时,父亲很高兴。他说那样列别捷夫就可以帮助这个组织改进了。而他母亲立刻反驳这怎么行那是违法的。

或许从那时起,列别捷夫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让他母亲这样的普通人看到官方宣传之外的新闻。

当时是一九八二年,列别捷夫正在莫斯科的国际社会主义体系经济学研究所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课题是国债的难题和全球化的挑战,一纸调令把这个象牙塔中的年轻学者送进了克格勃的神秘大门,他一生的命运随之改变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