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1章 联系父亲(2 / 2)

当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剩余的几百红军只能跟随毛委员上井冈山,盘踞在井冈山的义匪袁文才、王佐,在毛委员的动员之下,也参加了红军,红军又开始慢慢的发展壮大。

国民党当局发现红军又开始壮大,就想把红军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为此,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多次围剿。

此时的红军还非常弱小,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之下。

井冈山上的红军人数不断减少,根据地面积不断被压缩,红军的前途也变渺茫起来。

面对强大的敌人,有不少的红军干部和战士对未来失去信心。

林.彪

甚至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毛委员特别写了一封信,来回答这些红军的干部和战士。

后面把这封信做为一篇文章发表。

题目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赵卫东知道,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革命力量相当弱小和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前途产生了悲观思想。

为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写了这封信。

在信中着重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全面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形势。

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

他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和各种基本矛盾,指出中国革命**快要到来,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要发展壮大,必须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红色政权。

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是促进全国革命**最重要的因素。

要发展革命形势和壮大红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就必须执行正确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即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原则。

这篇著作,标志着毛**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已基本形成。

毛**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

认为这些都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信中充分说明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促进全国革命**的最重要因素”。

但这个游击战的战术原则的创造者,后世还是有些争议的。

其实事实是。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

有天晚上,一大群红军的领导干部,在一起研究对付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办法,但由于敌人过于强大,而红军又过于弱小。

如何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

大家都都在沉思。

这时王佐就说:“我师傅曾经告诉我一个秘密: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不知这个有没有用?”

当时不少的是军校毕业生,有好几个还是未来的大军事家。

他们的军事素养远远超出一般人。

他们听了后都觉得对当前的,反围剿没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时的毛委员,就从中发现了其中闪光的东西,当然他也在战争的实践中,发现其他的闪光点。

“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是当地绿

林.武

装的统军经验。

毛委员却觉得不够,就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不仅会打圈,更要会打仗”。

通过许多的战争实践,毛委员总结升华出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游击战的战术原则。

还写成脍炙人口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后世对于游击战原则的创造者有争议。

说在更早的时候

朱.德

有说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就是游击战战术的最早起源。

有的专家就提出游击战的创造者应当是

朱.德

赵卫东知道,其实这种说明是不符合实际。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

王佐的师傅,更是游击战的创造者了。

他说的“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就是游击战的前四个字。

“敌进我退”。

确实毛委员有从他人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的总结概括出游击战的战术原则。

而且毛委员在当时所有军事干部中从军的经验最少。

军事指挥的经验也最少。